中国怎样才能制造出好产品
——世界技能大赛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在伦敦举行。世界技能组织51个成员国950名选手参赛。中国于2010年10月7日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今年是我们国家首次参赛,参加了数控车、数控铣、焊接、CAD(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美发、网站设计等6个项目的比赛。说起来成绩也算可以。获得团体总分第二,焊接获得银牌。但对参加者来说,更多的是感受到差距和不足。最近,中国代表团领队、人社部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宋建在国家高技能培养联合委员会的研讨活动中,谈了自己的体会,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技能培养理念上的差距。很有启发。 与我国技能竞赛的评价标准不同,世界技能大赛并不强调高难度,而讲求“精”和“好”。选手操作要严格规范,操作程序、安全措施包括工具摆放都一丝不苟。产品精度误差要在小数点三位以后。达不到精度的按不合格对待,没分。绝不会酌情给分。甚至于在规定时间完成课题的,其成绩还不如没有完成但精度更高的选手。而我们国家的竞赛不同,我们是突出“快”和“难”,竞赛题量大,时间紧,不加快速度就做不完,题目难度很大,偏题怪题,在生产实践中很少遇到,但精度要求不高,只要做完,基本上合格,就肯定能得到基本分数,精度上最多测量到小数点2位,即使差一些也只酌情扣分。 竞赛标准的这种差异,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上的差别。那就是,在欧洲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合格产品的制造者,而不是致力于培养“创新”或者解决“关键性操作技术难题”的人员。这也同样能够回答,为什么我们可能拥有先进的航天技术,而却没有品质一流的产品。我们的枭龙战机,我们的动车组,在技术上也许属世界一流,应有尽有,但在质量上却总是不能令人放心。即使是同样牌子的洋产品,老百姓也还是认原装货、原产地。也不是穷讲究,很多国产的就是差一截。 我看到留德学者杨佩昌的一篇文章,说德国产品为什么好,那就是精益求精。他说:“我读书的大学有一条小路,从我上大学起看见在铺,一年的时间都没铺完。你知道是怎么铺的吗?一颗一颗石子拿来研究,摆放在哪儿比较好,然后像一个艺术品那样搁在某个地方”。(还说德国唯一的不好就是混文凭太难,凡是想混文凭的最好别去德国)。而在我们国家,即使摆艺术品也像铺石子一样,胡乱一撒完事。说起来,这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华民族历史上是一个追求沉静平和的民族,办事认真的民族,干活讲究的民族。推崇慢工出细活。看我们的古代建筑,多么的精美。明孝陵的每一块砖都要刻上烧制人的名字以追究责任。包括吃饭,老祖宗都要讲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解放前的一些老工人,也还保留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只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搞大跃进,提出了“多快好省”,实际上就是“多快省”,“多快省”了怎么又能“好”。后来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人发财心切,于是粗制滥造甚至弄虚作假成了中国产品的代名词。根本上反映了我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摆脱贫穷而表现出的一种急迫和浮躁的心态,反映了我们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政绩观。而现在,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的产品价格上不去,品质上不去的时候了。都应该消停下来了,沉静下来了。中国的老百姓也到了该享受高品质产品和生活的时候。 因此,中国也应当回归本位。1。中国观念要转变。2要从专注于培养“解决难题”的人,转到把培养合格的、高品质产品的制造者、研发者、放在第一位。对人员的基本要求是要把产品做对、做好、做精。在此基础上,再去培养“高技能人才”。或者说,能够把产品做好做精,应当是高技能人才必要标准和首要条件。随之我们的人才培养标准方案也要有所调整和改变,要更加注重提高产品质量意识和操作规范的训练。首先养成学生平和的心态,认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和习惯。我十分赞赏台湾同胞一些用语,在这些语汇中更体现民族的文化传统。比如,他们把思考不叫“考虑”叫“考量”,包括思考衡量推敲,比“考虑”更深入全面。他们对产品不叫“质量”而叫“品质”。他们认为,产品质量中应当含有“人品”。“品质”既是对物的要求也是对人的要求。只有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能制造出好的产品。所以还是胡总书记说得好,一流的技工才有一流的产品。职业院校学生都应把精益求精作为做人做事的标准,并形成一种传统和精神,形成一种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制造出世界高品质的产品,也才真正成为世界技能强国。
|